第664章 丈土地许圭眼吹沙
作者:手抽的鸡蛋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最新章节     
  童福山眼神复杂看着山下纷乱的爆炸。

  直到大雄宝殿不堪重负,狰狞一声轰然倒塌,他才回过神来,叹了口气。

  这个时候才明白,陈六安从一开始就不惜暴露他自己,将钱勇引来。

  将账册交给自己后,引爆炸药与钱勇同归于尽。

  童福山不由得在想,若是换作自己,举家被灭族,他是不是也和这陈六安一样,不愿再苟活于世?

  “公子,咱们走吧,陈六安已经死了,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咱们去做。”

  童福山点点头,最后深深看了一眼山下的残垣断瓦,毅然转身离去。

  张林说的没错,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还有未尽之事要做。

  回到扬州后,童福山再次将自己关进了书房,重新梳理扬州的线索。

  最重要的线索,就是这本披着《道德经》外皮的账本。

  这本账本,记录着建文三年,整个江南的所有出账。

  只可惜,这里只有各省总计出账的数字,并无具体去向。

  “七百一十万两,七百一十万两...”

  仅仅一年,江南官场就支出了七百一十万两白银!

  童福山被这个数字惊得目瞪口呆。

  一个江南的支出,就要比朱允炆整个国库里的银两还要多!

  若是这笔钱到了朱允炆手上,恐怕先生想要靖难的难度也会更高。

  一时间,童福山也不知道是该庆幸,朱允炆没有拿到这笔银子,还是该愤怒这些官员胆大包天。

  但现在不是他该考虑这些的时候。

  这笔账已经是死账,即便查出去向,这银子也很难追踪回来。

  不过,这次和陈六安见面,却不是没有收获,反而让他找到了突破口!

  只要查清楚现在的账本在谁手里,这些人什么时候对账销账,以及最重要的——

  拿到对账密押,就能彻底破获江南贪墨案!

  “可是,从哪里下手呢?”

  童福山学着苏谨,手指不停在桌面叩击,可却全无头绪。

  凭猜的,他也能大致猜到哪些人手里有账本。

  但是,他们会在什么时候,又会在什么地方销账?

  主持销账又是何人?

  这些,他全无头绪。

  只要能抓住一个线头,就能将整个江南这笔无头账查出来。

  但是,这个线头又该从哪里抓起?

  不知不觉,一夜的工夫就这么过去了。

  陈六安在镇江自爆,与钱勇同归于尽的消息很快便传至扬州。

  据传,陈六安死前曾与人秘密接触,但钱勇一死,更不知道是什么人。

  方进染得知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怀疑童福山。

  当即,他二话不说去了盐道衙门一探究竟。

  只可惜,当他去了盐道衙门的时候,却被告知童福山今儿压根没来,还在家中养病。

  方进染顾不上乘轿,打马就朝着瘦西湖畔,那处童福山的别苑奔去。

  等他到了童福山的别苑,却发现后者顶着满眼的黑眼圈,居然在欣赏歌女弹唱苏州评弹。

  看着他一副欲与魂受的模样,方进染一时也怀疑是不是自己猜错了?

  “哟,方大人今儿怎么有时间来瞧本官?”

  童福山一见方进染,顿时大喜过望:

  “快快快,方大人快坐下,这可是驸马爷最喜欢的苏州评弹,这歌女还是我从松鹤楼特意请来的。”

  方进染一瞧那歌女,嘴巴就直撇。

  这几天只要去拜访王宁,驸马爷立马就带他去听评弹。

  搞得他现在一听见苏州评弹,脑瓜子就嗡嗡的。

  “不,不了,下官还有公务在身,今日就是来探视一下大人,既然大人身体尚未痊愈,下官就不打搅了。”

  方进染打了个哈哈,赶紧起身告退。

  送走方进染,童福山忍不住挖了挖耳朵:“也不知这苏州评弹有什么好听的,那驸马爷就这么爱听?”

  张林拿了银子,打发走歌女的时候,童福山眼珠子咕噜噜一转:

  “喂,一会你自行去扬州会馆找何会长领赏钱,就说是我说的。”

  歌女回神盈盈一拜:“多谢大人。”

  等歌女走后,张林忍不住问:“公子,你让那歌女去拿赏钱,是为了给你作不在场的证?”

  “不是啊”,童福山一脸无辜的瞅了他一眼:“歌女作的证,那何尚君能信?”

  “那公子让她去领赏的用意是?”

  “没啥。”

  童福山嘿嘿一笑:“纯粹就是为了恶心恶心他。”

  张林:。。。

  “不说笑了。”

  童福山收起嬉笑的表情:“你去找一趟秦深,让他帮我送个东西回去。”

  张林立即会意:“是那账本?”

  “嗯。”

  童福山点头:“这件事事关重大,必须让先生知晓。”

  “既然如此,那不如我亲自跑一趟。”

  “不行。”

  童福山想也没想就回绝:“你我保不齐早被那些人盯上了。”

  “我明白了,我现在就去找老秦。”

  。。。

  许圭看着眼前硕大的高楼,怔怔不语。

  自被弹劾自己涉嫌与王月被杀案有关后,朝廷虽然没有撤了他巡田御史的职,但也被申斥不得擅自插手地方事务。

  他心里清楚,这是先生对自己的保护,但许圭的心里却更颇不是滋味。

  这些日子,许圭只能每日在钱塘和萧山间来回奔波,忙着清丈土地。

  好在清丈土地的时候,因为有浙江布政使马祥的支持,前期没受到什么阻碍。

  一个多月的时间,百姓家中的人口、田地,就被清丈的七七八八,连一些隐户都重新登记在册。

  其实,这些百姓最初也并不愿意配合。

  他们并不相信官府的话,深怕这是朝廷骗他们登记好人口后,转过头拿着黄册就来找他们收税。

  但没想到,这次帮他最大忙的人,并不是马祥,而是京城来的——读报人。

  许圭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勾栏瓦肆间,乡间地头旁,忽然之间多了这么一群读报人。

  他们每天都会拿着一份最新到的报纸,跑去给百姓读报。

  国家大事、朝廷政策,乃至一些乡野趣闻,在他们口若悬河的滔滔不绝下,渐渐灌输给了懵懂的百姓。

  “这报纸上可是说了,咱们这位新帝已经重设登闻鼓,你们要是有冤情,就可以去击鼓鸣冤!”

  “还有啊,新作物的种子不日就要传到咱们浙江来了!

  你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开荒不够,种不上新粮,拿不到种子,可别来找我!”

  读报人乐不滋滋的啃了一口手中的窝头,忽然朝着人群外的许圭眨了眨眼。

  许圭这才明白,虽然先生只让自己孤身一人来这里,但他从未忘记自己这个学生。

  这些读报人,就是先生派来帮他的。

  “先生....”

  不知是不是风沙吹过,许圭的眼睛忽然有点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