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朱允熥也想参加科举
作者:飞獴在天   去大明扶贫最新章节     
  到了晚膳的时候,永乐专门陪同一位陌生来客用膳,来热情地为对方盛菜。

  “来,允熥,多吃点。这是南洋专门送来的燕窝。”

  “谢陛下!臣感激涕零,不知所以,就借陛下的酒恭祝陛下龙体安康,万寿无疆。”

  “这是在家里。你以后和允炆一样,就喊我皇叔好了,不要拘谨。”

  “是,皇叔。二哥去开封之前,一再叮嘱侄儿,让我不要和方孝孺来往。方孝孺给二哥的书信,二哥也托人送到我这里来了,现转交陛下。”

  “允炆有什么要求?”

  “二哥说,方孝孺是个忠臣,也是干才,又是江南士林领袖,若有过激之处,还请皇叔留他一命。”

  “现在大明年号已经不是建文了,你觉得他还是忠臣吗?朕登基以来,你看他除了反对还是反对,干过一件正事吗?恐怕明日一过,他这个江南士林领袖也将身败名裂。”

  “侄儿没想到会是这样……”

  “算了。你们兄弟两个,好好当个太平王爷吧。朕保你们一生富贵。”

  “皇叔,侄儿……侄儿只通过了乡试,没能通过会试……”

  “也想参加明天殿试是吧?准了!”

  原来这个陌生客人其实并不算完全陌生,以前的皇室家宴上也算见过面的,只是皇室子孙实在太多了,永乐平时也没怎么注意他而已。

  此人就是吴王朱允熥,故太子朱标的三子,朱允炆的三弟,一直闲居京城,没有就藩。

  自从从平安这个前锦衣卫口里得知,方孝孺仍在和远在开封的朱允炆来往密切之后,永乐就加强了对朱允熥的统战工作,准备对方孝孺来个釜底抽薪。

  但是他没想到,朱允熥竟然也想参加科举。

  明朝科举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通过院试后称秀才,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通过会试后称为贡士,通过殿试后称为进士。

  大明初建,缺乏基层治理人才,通过乡试也就是省考的举人们,如果不想继续读书念经,大多可以在协助衙门做事的过程中,参与地方治理,从不入流的无品佐吏慢慢变成基层父母官,相当于后世的以工代干。个别比较优秀的,甚至会爬到州府一级,成为高级领导干部。

  如果暂时不想入仕做官,举人还可以继续读书念经,准备乡试,同时仗着拥有免去四百亩左右田地的税赋和徭役特权,吸纳周围乡亲投靠,横行乡里,成为基层实力派,也就是乡绅。

  朱允熥既然能通过省一级的乡试,说明还是有一定文章功底的,也有了做官的基本资质。

  作为宗室,不想混吃等死,对于永乐来说,绝对是件好事情。

  永乐决定通过支持朱允熥参加科考,来树立宗室自力更生的榜样。

  膳后,永乐将朱允熥送到宫门口,拍着的肩膀,鼓励道:“允熥,晚上回去之后,主要围绕朝廷用人、施政方面存在的弊端,好好思考。明日殿试,不要贪大求全,只要抓住解决问题的一个小切口作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就行。朕很看好你。你皇爷爷也会为你高兴的。”

  朱允熥连忙答道:“多谢皇兄提点。”

  他终于成功地从永乐那里走了后门,满心欢喜地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正在御花园散步的永乐看见平安和董兴带着一身是血的海豚回来了,问道:“看来你们是把事情搞定了?”

  平安答道:“回陛下,那老板果然坐地涨价,要了两个画舫。幸亏陛下早有预判,我们还是把那瘦马的卖身契给拿回来了。这女人算是海豚的了。”

  董兴说道:“陛下,应天府太过分了,他们明明知道海豚是陛下的人,我也出示了那瘦马的卖身契,巡防营受伤官兵也出具了谅解书,他们还是给海豚打了五十大板,板板要人命。这背后肯定有人指使。”

  永乐挥了挥手:

  “算了。你们都给朕长个记性,在你们威风的时候,好多眼睛也盯着你们。”

  “朕现在有几件事要你们去办。平安,戚祥走了,这御前亲军都是你在总管,包括朕的警卫营。海胆疏于管理,就地免职,你给朕物色一个好的营长人选,再把警卫营给朕整顿一下。”

  “董兴,明天京城巡防营全体出动,必须保证殿试顺利进行,但是三分之二的人员穿上便服,不要惊扰百姓。”

  “海胆,你顶海豚那个连长职位,把海豚关起来。明天,你还是随朕进殿当值。朕回头再收拾这个王八蛋……”

  在蹇义到方府做工作的前前后后,在方孝孺的府上也陆陆续续来了一些人,有同僚,有乡党,有平时诗词相和的所谓鸿儒知音,还有慕名而来的一些江南考生。

  方孝孺就躺在床上,让儿子拿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谏永乐皇帝十疏》,请来人签名。

  看到方孝孺还要和皇帝死磕,有些人犹豫了,劝他看清形势,明日大朝不要再与永乐皇帝为难。

  但是劝了一阵子之后,见方孝孺态度强硬如故,只好摇着头离开了。

  有一些人觉得他的谏疏可以与唐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媲美,必将青史留名,潇洒地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后离开了。

  有些人平时和他交集并不多,但是仰慕他作为江南士林领袖的名气,现在又敬佩他骨鲠之臣的风骨。

  也有一些人一言不发,但仍然留在方府,前前后后大约有二十多人,算是方孝孺最后的死党了。

  看四周无人时,他们才表示和方孝孺同进共退,在明日大朝上一齐声援方孝孺,借《谏永乐皇帝十思疏》向永乐发难。

  待到客人们一一离去,方孝孺的大哥方孝闻一脸忧虑,说道:“老二,我们还是回东明书院讲学去吧。你这样干,轻则可以定为党争,重则恐怕要定为谋反。”

  方孝孺斜了大哥一眼:“你怕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明天只是上谏而已,哪个皇帝敢滥杀言官御史?”

  方孝闻道:“我不是怕,只是觉得咱们方家也算是浙东旺族,族人上百,仆人上千,良田千顷,到时候万一来个抄家,可不值得啊?”

  方孝孺分析道:“你要看清趋势,永乐即位以来先稳定周边,现在又清洗了内阁,下一步就要推行辽东新政。解缙给我说了,陛下原本就要削减藩王田产的。我估计永乐推行新政,首要举措就是要实行摊丁入亩,限制田产。到时候,你那些仆人、田产,还能不能保得住?”

  方孝闻劝道:“胳膊扭不过大腿,还是算了吧。”

  方孝孺自信道:“浙江不仅有咱们方家,还有金华宋家,处州刘家,宁波叶家,哪个不是田产万千?哪个不是为太祖皇帝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你知道天下不纳粮、不服役的士绅有多少?各位宗室的田产又有多少?胳膊多了,加起来也会压过大腿的。”

  看着弟弟胸有成竹的样子,方孝闻只好说道:“那好吧,大哥支持你。不过,还是先安排把孩子们送走吧?”

  方孝孺又道:“怕什么?永乐从不搞株连九族,这是他的优点,也是弱点。明天咱们方家老小十八口都抬着棺材到午门,我就不信他永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