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清朝官场潜规则
作者:土疙瘩ZM   重生鹿鼎记,韦小宝成神最新章节     
  一旁的建宁公主看着双双骑在小宝头上,将小宝的头发弄得乱七八糟,不禁皱起眉头,对双双说:“双双,快下来,看看你把你阿玛弄成什么样子了!”

  双双有些不舍得从韦晓宝头上下来,毕竟这种感觉十分新奇有趣。

  但看到母亲一脸严肃的表情,她知道自己不得不下来了。

  于是,她轻盈地跳下来,来到康熙面前,伸出小手将假辫子递给他,天真无邪地说:“舅舅,大个子的辫子是假的哦!”

  康熙微微一笑,伸手从双双手里接过假辫子,对着韦晓宝调侃地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把头发剪了,可是有违古训啦!”

  韦晓宝却嘻嘻一笑,毫不示弱地回怼道:“皇上,您前额的头发不也剃光了吗?那不也是违背圣人之言嘛!”

  康熙闻言不禁一怔,但很快就笑着解释道:“那可不相同,我们满人将前额的头发剃光,是为了在战斗或狩猎时避免前额的头发影响视线。”

  韦晓宝听后立刻接口道:“可不是嘛,短头发打架的时候至少不会被人揪住辫子。你看看这些生龙活虎的天地会战士们,个个都是短头发呢。”

  康熙看着他,无奈地叹息一声:“唉,你们这些人,好好的华夏人不当,穿衣打扮怎么都学起西洋鬼子来了?”

  那些福建的官员们见皇上竟然没有因为韦晓宝没有辫子而发怒,只是不轻不重地埋怨了几句,知道事晓宝在康熙皇帝心中的份量彼重,对韦晓宝的畏惧之情更深了几分。

  “大个子,我肚子饿了,额娘说到了福州你会给双双准备好吃的。”小双双仰着头,奶声奶气地说道。

  “对啊,这都午时了,咱们双双肚子肯定饿了,爹请你们去福州最好的酒楼悦福楼去吃大餐。”

  韦晓宝笑着摸了摸双双的头,然后转头看向康熙,“大舅哥,请吧,给您接风!”

  一旁的魏珠儿心里暗自嘀咕:皇上哪能去这些三教九流汇聚的酒楼用餐呢?正想开口阻拦时,却见康熙向他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多嘴。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着悦福酒楼走去。韦晓宝带着康熙、建宁和双双走在前面,多隆和魏珠儿则带着二十个大内高手紧紧跟随其后。

  吴兴祚机灵得很,一直跟在韦晓宝身后,路上他凑到韦晓宝身边,讨好地笑道:“韦大人,真是没想到啊,您居然还有这么可爱的女儿……”

  “是啊,她还是享受长公主待遇的昭仪郡主,被封大清第一勇士`巴图鲁',你没事别惹她,小心她拆了你这身老骨头。”韦晓宝吓唬道。

  吴兴祚一听,这么厉害,那得当小祖宗供着,千万不能得罪了。

  另一边,布政使、巡检使、学政提督以及各道道台们,岂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跟在后面,希望能有机会巴结上皇上。

  悦福楼前,双儿和灵召带着韦铜锤早已提前赶到,将一切安排妥当,此时正站在门口,恭敬地迎接众人的到来。

  “七姨、八姨。”双双见到双儿和灵召就上前要了个拥抱。

  然后学大人的样子,捏了捏站在一旁的铜锤的脸蛋说道:“这几天有没有听七姨八姨的话……”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包厢里是一个大圆桌,康熙坐在首位,韦晓宝和建宁一左一右,接着是双儿、灵召,双双和铜锤坐在下方,一家人坐在包厢里其乐融融,魏珠儿站在康熙身后。

  吴兴祚陪同朱有力和多隆带着二十位大内高手坐在大厅里。

  那跟来的福建官员们傻了眼,这没安排他们的位置啊。

  要说没上交脏银前,虽然悦福楼的菜贵,但都还吃得起,这刚东拼西凑的把脏银还上了,个个都囊中羞涩,很多人身上都身无分文。

  皇上在里面,那个敢在这耍官威,吃霸王餐。

  巡政使看到巡抚大人陪着侍卫总管多隆大人,连忙迎上去说道:“抚台大人,福建道台以上的官员都到齐了,是不是由您出面张罗一下,在这里吃个便饭?”

  在清代,官方招待费是不存在的。接待重要官员时,要么由衙门的主要负责人自掏腰包,要么找当地的盐政、关差(税官)捐赠,或者找当地的乡绅赞助。

  不过,你可别以为这是清正廉洁的表现。清朝衙门的潜规则多如牛毛,增加税赋、火耗银,人丁入亩等等名目繁多。

  衙门官吏搜刮老百姓也不仅仅这些手段,俗话说:“千里为官只为财”,这句话虽然是谚语,却是清朝官员的真实写照。

  举例子就明白了,让我们看看在清朝打官司时,衙门里的官吏是如何敛财的:

  代书盖戳要交戳记费,告期挂号要交挂号费,不等告期而传呈要交传呈费,准理交保要交取保费,房书送稿要交纸笔费,差役承票要交鞋袜费,投到要交到单费,踏勘要交夫马费,坐堂要交铺班费,结案要交出结费,请息要交和息费等等。

  这些费用加起来可不是小数目,正所谓:“衙门八字开,有理莫钱别进来。”

  这些潜规则让人打不起官司。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这可不是吹牛。

  要知道,康熙十五年,一年的库银收入才三千万两,一个知府一年就贪了三万多两。清朝有215个知府,1300多个县令,光这些底层的官员,一年就能贪污和搜刮超过三千多万两白银。

  “千里为官只为财”,在清代的官场上,有一首叫《一剪梅》的讽刺诗,被各级官员奉为圣言,内容如下:

  “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

  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动,莫说精忠。

  万般人事在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

  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金银财物莫显白,衣衫破旧,朝堂哭穷。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

  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也溢文恭。”

  瞅瞅这些做官的人,总结得多到位,难怪大清的官风能把华夏带到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深渊里去。

  清朝末期,老百姓都能麻木的为洋鬼子的八国联军带路。

  也难怪韦晓宝一到福州就拿这帮喝人血的官员们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