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论语·八佾第15章 孔子论入太庙》
作者:外向开朗的巴菲迪   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最新章节     
  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走进太庙,对每一件事都进行询问。

  “太庙”,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极为庄重且神圣的宗庙,是国家和家族传承祭祀礼仪的重要场所。

  “每事问”,这里的“每”强调了无一遗漏,“事”涵盖了太庙中的各种礼仪程序、器具使用、祭祀规矩等诸多方面,“问”则体现了孔子主动寻求答案、获取准确信息的积极态度。

  有人说:“谁说鄹人之子懂得礼呢?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

  “鄹人之子”,指的就是孔子,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在鄹地做过官,所以用“鄹人之子”来称呼孔子。此人对孔子在太庙中事事询问的行为表示质疑,认为这与孔子知礼的名声不符。

  孔子听到这样的议论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这番回答,表明他的每事问并非是不知礼,而是一种对礼的敬畏和严谨。他深知太庙祭祀之礼的庄重与复杂,通过详细询问,以确保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不出现任何差错。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谦逊求知的精神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知识的浩瀚星空中闪耀着谦逊求知的光辉。他这种不骄不躁、虚心求教的态度,展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胸怀。即使在被广泛认为是自己擅长的礼仪领域,他也毫不自满,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敬畏。这种精神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在求知路上干涸的心灵,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学科、何种技艺上,无论自身已取得何种显着的成就,都应时刻怀揣一颗虚心若谷的心,以谦卑的姿态不断追求知识的增长和深化,永不停歇探索真理的脚步。

  2. 对礼的敬畏与尊重

  孔子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反映了他对礼的至高无上的敬畏和尊重。他清晰地认识到,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约束。他深知礼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明白在这神圣的领域中,一丝一毫的疏忽和错误都可能亵渎其庄严。因此,他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询问,都是他对礼的虔诚顶礼,都是他内心深处对传统礼仪无比珍视的生动体现。这种对礼的敬畏之心,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耸立在我们心灵的原野,激励着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规范和传统时,都应以庄重和肃穆的态度去对待,去传承和弘扬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而依然熠熠生辉的价值观念。

  3. 细节决定成败

  在这庄重而宏大的太庙礼仪场合,孔子对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进行严谨的询问,无疑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强调了细节在礼仪乃至生活中的关键作用和决定性影响。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小小的细节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局面的颠覆和崩坏。这深刻的启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漫漫征途中前行的方向,教导我们无论从事何种事务,都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全神贯注于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因为往往正是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决定了事情最终的成败和品质的高低,铸就了卓越与平庸之间那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4. 回应质疑的智慧

  面对他人的尖锐质疑,孔子以“是礼也”这一简洁而又蕴含无穷力量的回答,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自信和对礼的深刻洞见。他不为外界的误解和偏见所左右,不为流言蜚语所动摇,坚定地相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种从容不迫、坚守信念的智慧,宛如一把锋利的宝剑,斩断了我们在面对他人误解和批评时内心的纠结与迷茫。它教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坚守自己内心的真理和信念,以恰当、明智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回应那些无端的指责和误解,用行动和智慧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5. 传承与发展

  孔子的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遵循,更是为传统礼仪的传承和发展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和光辉的典范。他通过认真的询问、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不仅传承了古代礼仪的精髓和要义,更以其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精神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推动了礼仪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演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如同春风吹过大地,唤醒了沉睡的种子,激励着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又要勇于开拓创新,为古老的智慧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使其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在太庙中的表现,展现了他对礼的尊重和谦逊求知的态度。

  愿我们能学习孔子的精神,以谦逊和敬畏之心对待知识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