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超越表象的品德进阶——孔子论子路的不耻与成长
作者:外向开朗的巴菲迪   论语新论传统经典的当代意最新章节     
  原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孔子满怀感慨且意味深长地说道:“身着破旧的以乱麻为絮的袍子,与那些身着用狐皮和貉皮制成的华贵皮袍之人并肩而立,却丝毫不感到羞耻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吧!《诗经》中言道:‘不嫉妒,不贪求,如此这般,怎会不好?’子路听闻之后,将这两句诗铭记于心,终身反复吟诵。孔子继而说道:‘仅仅遵循这样的道理,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足够的善好呢?’

  首先,“衣敝缊袍”,“衣”在此用作动词,其意思为“穿着”。“敝”,这个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破旧、残损、不完整的状态。“缊袍”,“缊”指的是乱麻,“袍”即袍子,“缊袍”是以粗糙的乱麻作为填充物制成的袍子,这种衣物材质低劣,制作粗糙,样式简陋,充分体现了贫困和寒酸的状况,象征着生活的拮据和物质的匮乏。

  “衣狐貉者”,“衣”同样为动词,“狐貉”指的是狐狸和貉的皮毛,“衣狐貉者”描述的是那些穿着用珍贵的狐皮和貉皮精心制作而成的奢华皮袍的人,这类皮袍是富贵和显赫地位的显着外在标志,代表着富足和优越的生活条件。

  “不耻者”,“耻”,其本义为羞愧、耻辱,在这里用作动词,“不耻”描绘的是一种内心毫无羞愧、耻辱之感的心理状态,展现出坦荡、安然和从容的心态。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源自《诗经·邶风·雄雉》。“忮”,意思是嫉妒、忌恨,特指因他人的优越或成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求”,指的是贪婪地奢求、妄图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体现了过度的欲望和不恰当的追求。“臧”,表示美好、善好、优秀,寓意着积极、正面的评价和状态。

  “子路终身诵之”,“终身”,涵盖了子路的整个生命历程,意味着从始至终、一辈子。“诵”,即吟诵、诵读,这里突出子路通过反复地吟咏诵读来深刻铭记和体悟这一教诲,显示出他对此的极度重视和执着坚守。

  “是道也,何足以臧”,“是道”,明确指向子路所秉持的这种不嫉妒、不贪求的处世原则和道德观念。“何足以臧”,语气强烈,深刻地表达了孔子的观点,即仅仅停留在这种初步的道德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深入、更高级、更全面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深入剖析这段话,孔子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子路的行为表现,以及对其品德修养的精准评价,深刻地展现了对于人性、品德以及人生追求的深邃思考和高远期许。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内心富足的坚定基石

  孔子对子路不以外在衣物的优劣而感到羞耻的称赞,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绝非由外在的物质财富所决定。当一个人的内心充盈着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以及坚定的信念时,即便身处贫寒困窘之境,与那些身着华服、富贵显耀之人并肩而立,也能够保持泰然自若、从容不迫的姿态。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富足和坚定,使我们得以超越物质表象的虚荣和浮华,勇敢地追求更为崇高和纯粹的精神境界,不为外在的诱惑和世俗的攀比所动摇和左右。

  2. 品德修养的渐进阶梯

  子路所遵循的“不忮不求”原则,无疑是构建良好品德修养的重要基石。然而,孔子的进一步评价如醍醐灌顶,提醒我们在品德修养的道路上不能满足于初步的成就。在奠定了不嫉妒、不贪求这一基础之后,我们应当以更高远的目标为导向,将这种初步的品德修养深化和拓展为对他人的真挚关爱、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以及对真理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只有不断地在品德修养的阶梯上奋力攀登,我们才能够实现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

  3. 学习与成长的永无止境

  子路终身吟诵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孔子教诲的虔诚敬畏和坚定不移的遵循。然而,孔子的后续提点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方向。它告诫我们,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学习和成长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动态过程。我们不能因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或者掌握了某一特定的原则和方法,就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相反,我们应当始终保持一颗谦卑而敏锐的心,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的知识和理念,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境界。

  4. 教育的精妙引导与深远激励

  孔子对子路的教导方式堪称精妙绝伦,其中既包含了对其优点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又蕴含着对他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这种教育方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子路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坚守得到了认可和尊重,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又以鞭策和激励的方式促使他跳出舒适区,勇敢地面对自身的不足和局限,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层次的完善和进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启示,提醒我们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善于从正面的鼓励中汲取力量,又要勇敢地迎接来自外界的批评和挑战,以激发自己内在的无限潜能,不断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勇前行。

  三、本章小结

  在这一章中,孔子通过对子路不耻于贫贱、遵循“不忮不求”原则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教导,深刻阐述了内心的富足、品德修养的递进、学习成长的持续以及教育的激励作用。这不仅启示我们要超越物质的表象,追求内心的丰盈,在品德上不断深化提升,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的精神,还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和激励,以实现人生的不断完善和超越,走向更加高远和充实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