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学堂教育
作者:随波逐流鸭   开局被斩首,狄仁杰发来组队邀请最新章节     
  走到另一间房屋,听到的是“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宋真不禁愣住,他看见一群五六岁的孩童在念着这句话,有点强烈的违和感。
  这句话是出自《周礼·地官·媒氏》,意思就是,男子给的聘礼、女方给的嫁妆,必须在五两的范围之内。
  倘若超过了,那就是不讲道德的行为!
  这里的“五两”,指的是五匹帛布,记住,是帛布,不是丝绸。
  那么,在唐朝,五匹帛布大概要花多少钱呢?
  前面有说过一个数据,匹布二百,也就是说,唐朝百姓的彩礼,普遍在一贯左右。
  一贯多吗?说实话,真的不多。
  前面有做过古今物价对比,换算到后世,一贯也就最多值六七千块。
  可是,现在的彩礼,哪里有六七千这么便宜啊?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着,彩礼乃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可是她们避重就轻,选择性的忽略老祖宗其实早就有严格规定了彩礼的数额。
  现代的结婚成本,远比古代要高得多。
  当然,唐朝富人的聘礼自然不会只有一贯钱,但你也知道这是富人。
  生活在社会之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有钱人?
  唐朝习周礼,普通人纳征聘礼,也就五匹布。
  宋真很有钱吧?可是当年他与崔梦竹结婚的时候,岳父崔秋华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贯聘礼,只要女儿幸福就好。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能跟现代一样吗?购买力都不一样,要与时俱进。
  确实有道理,但是别忘了,既然要选择按照习俗办事,再如何涨价,也不应该这么离谱吧。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严格打压高价彩礼。
  既要遵循传统,又忽视了老祖宗的规定,这不是又当又立吗?
  古代结婚,也不至于必须男方要有房有马\/牛吧?
  当然,现代大部分地区的彩礼都是十分良心的。
  ......
  离开了清河崔氏的学堂,再转三个路口,就来到太原王氏的学堂了。
  两人进去一看,就发现与清河崔氏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哪里不同?太原王氏不是生搬硬套的朗诵教学,而是更接近于现代的教育方式。
  高侃见了之后,不由自主的惊叹。
  “这两族的学堂,差距竟如此之大?”
  除了有九经的教学,还有术学的教学课程,看得出来,太原王氏确实用心了。
  “高兄,有没有辽东各学堂的入学数据?”
  “有的,我们回去可以翻阅。”
  别看这些学堂都是各大士族建立的,实际上管理权还是掌握在朝廷手里。
  每一年,各处都护府都会统计学堂的入学学生数据。
  就是没有城镇联考的。
  因为学堂的教学,重点在于“学”,而不是科举。
  宋真回去审阅了一番,果不其然,太原王氏的学堂报名入学的人数最高。
  而他们的学堂,学费也是最高的,每人一百文,一年。
  一百文,很多百姓都能掏得出来,因为去山里猎头野兽回来,都能去市集中卖上几百文的价格。
  唐朝一条鱼最便宜每斤十五文,勤奋点去捕鱼,能日入一百文以上。
  当然,这么便宜是在有朝廷补贴的前提之下,毕竟建造学堂的前期投入非常高。
  “看来,太原王氏找到了自己家族的盈利模式啊。”
  一名学生一百文一年学费,再加上朝廷补贴的二百文,也就是说,一人可以赚三百文。
  而学正(老师)都是家族中人,几乎等于0成本聘用。
  真的是不用花钱的,只要族长pUA一句,“你这是为了家族而奋斗,这是一件光荣的使命”,族人们绝对头脑一热,立即奔赴。
  唯一要花钱的,就是旅途费用、造房费用和木具费用。
  可是,太原王氏一间学堂就能容纳接近一千名学生,挤挤总会有的。
  这一年的学费收入,就能达到三百贯。
  除了学费以外,还有书籍,也是要学生家长掏钱购买的,价格的话,朝廷有严格规定。
  吃住也要掏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念过书的人,都知道饭堂盈利挺那个的。
  最让宋真意外的是,麻痹,太原王氏居然搞出来补课这种先进的玩法?
  没错,就是补课,补的不是学堂里教的内容,而是类似于兴趣班,君子六艺。
  估计朝廷也没想到,所以兴趣班的学费挺高的,不在朝廷管理范围之内。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和“数”在学堂里交了。
  那其他的,就需要花钱学习,有多贵呢?例如“乐”,一人一个月三贯。
  因为学习音乐,好就业啊。
  不止是百姓学习,当地士族子弟也有人学习。
  报名的大都是女子,她们学成之后,可以去当地的坊,做一名卖艺不卖身的女伎。
  说了很多次,唐朝的坊,不是妓院,你可以看成是表演才艺的娱乐场所。
  因为宋真的到来,推动音乐戏曲的发展,把许多足不出户的人拉进坊里。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坊的最低消费是五贯。
  女子进入坊里,能够接触到各种有钱人,万一被土豪看中,直接生活上一个台阶。
  许多抱着明星梦的民间女子,不惜花重金,参加学堂的音乐培训,她们的家人也鼎力支持。
  全家的期望,都放在她们身上。
  除了“乐”,君子六艺中的“射”、“御”也十分火爆。
  因为唐军需求过大,导致大士族子弟即便全去,也无法满足。
  所以,李治下了道政策,可以从民间征兵。
  但是,征兵通过的条件,必须熟悉“射”、“御”,否则不给通过。
  当上兵就能免除赋税,这很难让人不心动。
  商贾之子无法科举,但没有规定,他们不能参军。
  宋真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他发现了里面有可能存在的弊端。
  就拿“射”、“御”来说,万一士族与本地官吏勾结,推出什么只要报名就能百分百录取的玩法,那对于朝廷而言,有很大的隐患。
  宋真思索着,必须要想个新政,严令禁止此类现象的发生。
  至于各士族和各坊的利益交换,倒是无所谓,如此一来,还能促进就业。
  ......
  来到辽东的第三天,宋真几乎将这座城镇的所有学堂都巡查了一遍。
  他发现里面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以小见大,估计新罗郡和百济郡等地也普遍存在。
  他一边巡查,一边将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
  这次长途旅游,不止是玩,他还肩负其他重任。
  宋真带上高侃,挨家挨户的家访迁移过来的汉人,询问他们是否生活得习惯。
  “郎官啊,终于又见到你们啦!”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这个时代,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长相还是有些许差异的,一眼就能望出。
  原本生活在辽东区域的,包括高句丽、契丹、靺鞨(女真祖宗)、奚、室韦、霫、流鬼、乌洛浑等众多民族。
  宋真将他扶回炕上,坐在他旁边友善的问道:“小郎君,在此地生活,还习惯吗?”
  “当我第一次知道要被安排迁移辽东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
  年轻人端正了一下坐姿,继续说道:“因为我觉得,你不能叫我去马上就去,首先我要试一下。”
  朝廷确实有这个政策,如果十年后,迁移者不能适应生活,可以请求返乡。
  “我又不想说,迁移以后要带好多行李,那个行李,很多,很重,很难搬运。”
  “如果我十年后申请重返家园,那都护府胥吏一定会骂我。”
  “辽东生活根本就不辛苦,人家都没申请,所以证明我说的是假的。”
  “那时候我说,你要先给我试一下。”
  聊着聊着,年轻人的脸上逐渐多了笑容。
  “后来我来到这里,发现这的人都挺友善的,说话又好听,并没有歧视或者为难我们。”
  “而且,我还在这里娶了婆姨。”
  “哎,我跟你们说,我家婆姨那身段,真的......”
  “打住。”见这小子似乎逐渐远离主题,宋真赶紧阻拦他继续说下去。
  连着家访了好几家汉人,他们都十分满意。
  辽东区域,除了冷了点,没别的不好。
  朝廷鼓励汉人与当地民族通婚,让不少汉人主动与本地的姑娘接触。
  见识到当地人的淳朴善良之后,便会不由自主的放下心中芥蒂。
  也许会存在小部分人的埋怨,但是民族之间的融合,肯定是需要时间的。
  不止是血脉相连,最关键的还有文化上的认同。
  ......
  回去的路上,高侃忽然情绪有些低落。
  “你怎么了?”宋真见他有些不对劲,于是问道。
  高侃叹了口气,随后认真的望向他,随口问了一句:“小宋,你觉得我老了吗?”
  “......”宋真明白了,原来如此啊。
  目前大唐已经攻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靺鞨、室韦、东西突厥、铁勒等国。
  也就是说,北边的所有区域都被纳入大唐疆域。
  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除了室韦、靺鞨和新罗之外,大差不差。
  值得一提的是,新罗这个反骨仔,大唐帮他们解决了高句丽和百济,非但没有感谢,反而趁机占据了大同江以南的土地。
  有些啥啊,从小到大都是这般肮脏,是改不了的。
  这就是宋真劝导李治发兵的正当理由之一。
  既然北方已经完成攻略,大唐于是将目光放置在南方区域。
  首当其冲的就是南诏国(云南),在永徽四年(653年)的时候,南诏派皇子出使唐帝国,并表示归附。
  当时那片区域,一共有六诏,除了南诏之外,其他五诏与河蛮部落都是墙头草,吐蕃一威胁,他们就会抛弃唐转而归附吐蕃。
  只有南诏始终一心一意的归附唐。
  所以,宋天骑此次率兵南征,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南诏国统一六诏。
  接着一路向西,攻破天竺,至于吐蕃,不要急,先把他附近的国家全部攻占,主打一个军事压迫。
  现如今的唐朝,早已在南边区域建立了交州都督府,治所在宋平县(河内)。
  提一件让人心痛的历史,在大唐期间,其实yuenan人是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属于华夏一部分。
  然后唐灭宋启,宋朝皇帝与安南寄信,一直称呼对方是“安南国王”。
  然而,人家每次都纠正:“大哥,我不是什么安南国王,我是巨唐静海军节度使,交州总督,安南都护府大都护,请不要把我当外人。”
  就这样,宋朝一直消灭人家对华夏的认同感,直到元朝,那里才自称安南国王。
  哪怕到了明朝拿下安南,时过境迁,人心是会变的,人家只会认为你们汉人是侵略,不是收复故土!
  这就是巨唐的魅力,哪怕唐朝早已灭亡多年,但是他们始终将自己视为中原故地的一份子。
  ......
  宋真知道,如今全国好战,不止是文臣武将,就连民间,受戏曲影响,人人皆是热血青年!
  恨不得立即奔赴战场,实现心中报复,为巨唐再夺一片领土!
  【陌刀为笔,玄甲为墨,马蹄踏处,皆为巨唐!】
  这种全民皆兵的思想,到底有多可怕?
  民间没有一个人埋怨战争无德,反而认为打得太慢!
  唐朝每攻占一处地方,都会实行太宗皇帝李世民制定的“羁縻制度”。
  何为“羁縻制度”,表面上,只是将被征服国的子民划为贱户。
  实际上,军事征服后驻兵,强制迁移到大唐,犁地(奴隶),产奶(压榨),这就是羁縻。
  我不杀你,我养着你,但是你得为我做牛做马。
  此项政策,在唐高宗李治的手中得到了高度贯彻,他立下政策:“凡有顽固者,民皆为贱户。”
  相比李世民而言,有了些许进步,但是不多。
  指的是顽强抵抗的国家,像渤海国、南诏国、铁勒等地主动迎接唐军进门的,就没有这么做。
  由于打下的领土实在太多了,羁縻制度只能分批进行。
  但是民间却不这么想啊,有了奴隶,大唐百姓就不用耕田了,他们从此跨越一个阶级,晋升成为新的地主。
  换做是你,你支不支持向外扩充?
  因此,百姓们反而觉得,唐军有点不给力啊!
  听说,剑南道(川渝)已经有人自发组织,扛着锄头、拿着菜刀,跑到隔壁吐蕃控制下一处地方,然后汇报给唐军,让他们麻溜的收编国土。
  吐蕃:???
  所以,宋真心想,高侃一定是想带兵出征了,无奈自己年龄太大,无法如愿。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消失沙滩上。
  ......
  宋真忙活了九天去民间调研,终于有空可以跟家人们一起去玩雪了。